博硕视点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博硕视点
微表情
发布时间:2014-09-12 09:36:00     作者:   分享到:


我对微表情(micro expression)这个概念产生兴趣,起源于2009年一部名叫《lie to me》的美剧,剧中的男主角Lightman能够通过观察人面部的微表情来判断谎言,从而侦破刑事案件。后来我就在想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微表情的存在吗?我们是否真的能通过微表情观察到人类的情绪变化呢?通过查找,我发现确实有关于微表情的研究,了解到了一位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大家会发现这个姓氏和美剧中的男主角的姓氏很相似。实际上《lie to me》这部美剧正是以保罗·艾克曼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剧中的很多案例都是保罗·艾克的研究成果。
保罗·艾克曼1934年出生于美国华盛顿,他主要研究脸部表情辨认、情绪与人际欺骗,1991年获得美国心理学协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他从事这项研究,主要是受到了达尔文《人与动物的情绪表达》这本书的启发,他一开始是研究西方人和新几内亚原始部落居民的面部表情,他要求受访者辨认各种面部表情的图片,并且要用面部表情来传达自己的情绪状态。结果他发现某些基本情绪,比如快乐、悲伤、愤怒、厌恶、惊讶和恐惧所呈现的面部表情都是一致的,而且这种一致性不因年龄、性别、种族或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保罗·艾克曼四十年的研究生涯中,他研究了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病人、间谍、连环杀人犯、职业杀手的面部表情。联邦调查局、反恐怖小组等政府机构甚至动画工作事常常邀请他当情绪表情顾问。
那么什么叫做微表情呢?所谓的微表情是极大地压缩了正常表现时间的完整的情绪性表情。微表情能够完整地呈现出隐瞒的情绪,但是转瞬即逝,它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微表情从浮现到消失,一闪而过的时间不到四分之一秒。
保罗·艾克曼有一本著作《telling lies》,这本书对微表情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本书1985年出版发行,直到2008年才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发行。这本书中讲到了很多关于微表情的案例,其中有一个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案例在美剧《lie to me》中也有所体现。保罗·艾克曼和他的团队研究说谎的线索的时候就发现了微表情,他们当时在观察一盘访谈录像带,接受访谈的是一名精神病患者Marry。Marry住院数周之后告诉医生她不再沮丧,并且要求周末与家人团聚。然而通过慢镜头回放,我们能够从她的脸上看到迅速掠过的极度抑郁的神情,随即又换上了一副笑脸。然而时候她坦白自己是在撒谎以便获得自杀的机会,自己当时仍然感到悲伤和绝望。通过这个案例我们能够知道微表情就是她脸上一闪而过的极度抑郁的神情,她正痛苦地意识到了这种悲伤绝望的情绪。换句话说人们面部外在的表情和人们内心深处的情绪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人类不仅能够习惯性地自动控制表情,而且能够刻意地完全处于自觉地不让真情流露到脸上或装出某种内心并没有那种情绪的表情。这种表情的骗局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因此微表情在这种背景下就有了非常丰富的含义。
以上谈到的这都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对于微表情的研究,那么在中国有没有对于微表情的研究呢?目前中国比较突出的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傅小兰博士和她的团队。他们对微表情及其姿态进行研究,希望通过微表情与姿态的结合,提高谎言识别的准确性,从而更加真实地反映出人类隐藏的情绪。
我为大家介绍微表情是因为我认为律师是一个法律服务行业,我们每天都在和形形色色的人沟通相处,包括当事人、法官、仲裁员、检察官等等,因此律师应当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微表情的识别将在国家安全、临床医学、刑事侦查等众多领域都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希望大家关注微表情、关注微表情背后反映的情绪。(作者:袁有文,陕西博硕律师事务所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