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硕要闻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博硕要闻
共筑国安丨你有没有踩过这些“坑”?说说生活里藏着的“安全密码”
发布时间:2025-04-15 18:45:00     作者:张一帆   分享到: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4月15日国家安全教育日,总会有人觉得“国家安全”类似谍战片里的特工故事,跟咱老百姓的家常生活隔了十万八千里,然而前一阵子就呈现出这么一条新闻:一位国企员工在朋友圈晒出一张带有涉密内容的会议笔记,配图文案呈现“今天学习收获满满哟”,初衷是分享记录自己的美好生活点滴,结果单位保密部门当场约谈了他 —— 原来危险真的藏在这些“不起眼”的小细节里。今天咱就围绕几个真实案例,来聊聊藏在生活里的“安全必修课”。

图片


一、反间谍:勿让“热心”转成“无心差错”

江苏的某军工企业里,工程师老张碰到件“美差”,一位说自己是“军事爱好者”的网友,老是在他分享的行业动态下留言,起初是咨询专业知识,后来索性提出花点钱买“内部资料”,老张认为是跟网友开展友好交流,也不算什么大事,于是零零散散卖了十几份文档,直到国家安全机关找上门,他才大惊失色——那些标着“内部资料”的图纸,早就被归到机密范围。

这事情听着十分离谱,却是货真价实发生过的“低级错误”,2022年10月之际,浙江某外国语学院学生小林从某兼职平台接到一份“加急翻译”订单,内容为“某型导弹部件技术相关的说明”,对方要求“译完之后马上删,保密费另行结算”,报酬比普通翻译高出四倍。而小林回想到学校普法讲座提到的“异常高价、敏感领域、保密要求”三个预警标识,迅速把订单截图上报给国家安全机关,该机构其实是境外情报组织伪装的,专门靠给高薪招募大学生翻译涉密文档,该案件被列入当年“全国反间谍典型案例”序列,小林也拿到了国家安全机关给予的感谢函。就2024年国家安全机关公布的数据而言,近三年跟“网络勾联”相关的间谍案件中,35%的涉案人员是因为无法抵挡“利益诱惑”,就主动把信息泄露出去,28%的人错把它当成“普通交流”,最终引发了失密。

《反间谍法》第二十七条明白无疑地写着:明白晓得他人有间谍举动,在国家安全机关向其核查有关情况、收集有关证据的时候,拒不提供相关内容,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实施处分,也会由国家安全机关实施十五日以下行政拘留措施,好多人对“间谍行为”的认知仅停留在“戴墨镜拿相机去拍军舰”,却没察觉泄露内部档案、于敏感区域拍摄军事工事,甚至承接境外机构发起的“有偿调研”,都可能步入法律禁区范围。

二、数据安全:你的手机中住着“透明人”吗?

大家在平时生活里或许也有过相似的感觉:手机老是“偷听”我们说的话:刚与朋友聊到心里想的东西,打开购物软件迅速跳出相关推荐,其实客观讲,比“偷听”更具危险性的事,是咱们主动“拿出去”的个人信息,前些年某地警方侦破了一起“简历数据贩卖案”,犯罪团伙从招聘平台非法拿到了200万条求职者信息,含有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甚至银行流水,这些信息被包装成所谓“精准营销数据”,在黑市按“地区 + 职业 + 消费能力”清晰标价。正好到了2023年5月,上海市民陈女士在某商场连接上免费WiFi后,手机蓦地收到好几条银行卡转账通知,38万元存款无故丢失,警方经调查发觉,此WiFi乃犯罪团伙搭建的“钓鱼网络”,专门窃取用户的登录密码与支付信息,更令人震骇的是,陈女士有次连接WiFi时登录了某银行APP,而这个APP居然默认“记住密码”,还没开启二次验证。这起案件推动了工信部针对“公共WiFi安全”实施专项整治,还让更多人察觉到:免费网络没准儿是“付费陷阱”。

按照《数据安全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任何组织、个人去收集数据,应采用合法、合理的途径,不可采用窃取或其他非法手段获取数据。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用APP时随手去点的“授权协议”、免费连接的WiFi、快递盒上“扫码领礼品”,恰好都是数据泄露的“突破点”。

三、网络安全:“键盘侠”有变成“法律盲”的几率

2023年里的10月,来自四川成都的某家长在班级群转发了一条“某小学食堂老鼠横行”的短视频,配上文“看着心慌!家长们赶快办理转学”,视频极速在本地家长群里大肆疯传,引起该校3天里200多名学生家长申请休学,本地教育局极为重视,跟警方联合介入后查知,视频实际拍摄的地点是2021年的某外地学校,况且该校食堂卫生评级长年为A级。最先转发的家长被课以500元罚款,他接受采访的时候后悔极了:“认为转发‘真相’就是正义表现,没料到成了谣言传播链的‘第一个环节’。”他怎么都没料到,自己一时“义愤冲动”,竟违背了《网络安全法》第十二条:不得利用网络去发布涉及实施诈骗的内容,制作或者出售违禁物品、管制物品以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的资讯,不能利用网络去发布涉及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内容。更让人警醒的是 “网络水军” 案件。热播剧《狂飙》带火了某款猪脚面,某竞品公司为打压对手,雇了200多个 “键盘手” 在各大平台发布 “某品牌猪脚面吃出异物” 的虚假评论,短短一周内引发10万+转发,导致该品牌销量暴跌 30%。警方介入后发现,这些 “水军” 以为 “网上说话不用负责”,却不知道已经触犯了《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的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

作为资深 “网上冲浪选手”,我为大家总结了三个 “上网防雷指南”:转发消息前先查 “三要素”(时间、地点、官方通报),吐槽热点别碰 “三条线”(国家安全、民族团结、个人隐私),遇到 “带节奏” 的极端言论别急着跟风 —— 你敲下的每个字,都可能成为网络空间的 “蝴蝶翅膀”,网络也绝非“法外之地”。

四、给普通人的 “安全行动清单”

说了这么多案例,可能有人会问,怎么感觉什么都不安全了? 别慌,国家安全并非是 “阳春白雪”,而是藏在每个普通人的柴米油盐里的。接下里送大家一份 “生活版安全手册”:

1.快递单处理术:拆完快递别急着扔,用马克笔涂掉姓名、电话、地址,或者随身带个迷你保密章 —— 几秒钟的小事,能避免99%的信息泄露。

2.旅游拍照禁忌:在军事基地、港口、涉密单位附近,收起你的 “摄影热情”,别让镜头成为 “间谍的眼睛”。

3.APP 授权管理:每周花5分钟检查手机 “设置 - 隐私”,把那些长期不用却还握着 “通讯录权限”“定位权限” 的 APP 统统 “收回兵权”。

4.可疑情况举报:遇到不对劲的人和事,别犹豫,直接拨打12339国家安全机关举报电话 —— 据统计,每年全国约有1.5万群众通过这个电话提供线索,成功阻止了300多起危害国家安全的事件。

社区普法讲座上,一位退休的国安干部说过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国家安全不是‘国之大者’的专属,而是每个‘国之小民’的自觉。你妥善处理的每一张快递单,你谨慎授权的每一个 APP,你理性克制的每一条评论,都是在给国家安全大厦添砖加瓦。”

今年国家安全教育日,请大家务必牢记一句话:真正的安全,藏在 “多留个心眼” 的日常里。当每个普通人都成为国家安全的 “神经末梢”,那些藏在暗处的风险,自然会无处遁形。毕竟,咱们守护的不只是 “国家”,更是身后千万个温暖的 “小家”。